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,基层干部作为党和国家政策的执行者、群众利益的维护者,自觉增强法治思维显得尤为重要。法治思维是一种以法治理念为基础,运用法律原则、规则和精神来思考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。对于基层干部而言,增强法治思维,能够确保其在工作中遵循法律规范,做到依法决策、依法行政,从而提高基层治理的法治化水平。
基层工作直面群众,事务繁杂多样,涉及土地流转、拆迁安置、环境保护、社会保障等诸多领域。如果基层干部缺乏法治思维,仅凭经验和主观判断行事,就容易出现决策失误、执法不公等问题,不仅损害群众的合法权益,还会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。
自觉增强法治思维,有助于基层干部规范自身行为。在新的征程上,广大基层干部只有时刻以法治思维约束自己,明确权力的边界,才能防止权力滥用,杜绝以权谋私、徇私枉法等现象。同时,在处理基层矛盾纠纷时,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,能够做到公正公平,让群众信服,从而有效化解矛盾,维护社会稳定。
自觉增强法治思维,有助于基层干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。依法办事能够减少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,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、有法可依。在制定政策、推动工作时,充分考虑法律因素,进行合法性审查,可以避免政策与法律冲突,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。而且,在法治框架内开展工作,能够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,减少因违法违规导致的工作反复和资源浪费。
自觉增强法治思维,基层干部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。深刻理解法治精神,不断更新法律知识。同时,要积极参加各类法治培训和实践活动,通过实际案例分析,提高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另一方面,上级部门也应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法治教育和监督考核,建立健全法治评价机制,将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核基层干部的重要指标。
基层干部自觉增强法治思维是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,也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。只有每一位基层干部都将法治思维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才能在基层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群众,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
(责任编辑:夏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