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基层党建网 欢迎您的访问! 当前时间:
当前位置:【官网】 > 自增地方频道 > 宜宾党建 > 宜宾市李庄中学校:关注心理健康 拥抱美好未来

宜宾市李庄中学校:关注心理健康 拥抱美好未来

发布日期:2023-10-10 19:26 来源:宜宾市李庄中学校 作者:王林华 蒋 蕴
点击量:

   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,这是一个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发起的、为提高全球对精神卫生问题关注度而设立的纪念日。

  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发,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。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、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一阶段,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,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,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,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。

   为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,2023年10月10日上午,李庄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邹毅一行来到李庄中学,为学校师生进行了一场关于心理健康的宣讲。邹院长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、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享。

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:

   智力发育正常、喜学爱问、情感丰富、情绪开朗、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;合群、乐群、能适应集体生活,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。

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:

   1. 狭隘  即斤斤计较,心胸太狭窄,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,对小事也耿耿于怀,爱钻牛角尖。

   2. 嫉妒 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,表现出不自然、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,更有甚者竟用打击、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。

   3. 敏感  即神经过敏,多疑,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、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,为此而喜怒无常,情绪变化很大。

   4. 失落  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,希望将其变为现实,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,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,就产生了失败感。

   5. 自卑  对自己缺乏信心,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,无论是学习上,还是在生活中,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,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。

   6. 叛逆  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,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,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。同时,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,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。

抑郁症是什么:

   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,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,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,身体和心理上多多少少都会出现一些疾病。而抑郁症,则是众多心理疾病中最折磨人的一种。

   抑郁症始终是一个医学界的难题,更多的患者都需要用药物进行治疗和控制。而就算是通过药物最终达到了治愈的效果,在今后也有很大的机率会复发。例如患者再次因为某种事情受到刺激后,极易导致抑郁症复发,且越发作越厉害。

   抑郁症属于高复发性疾病(有研究提示复发率超过50%),药物维持治疗,可以减少复发,尤其对于既往有发作史、家族史、女性、伴有严重躯体疾病、精神压力大等高危人群。

   因此,一旦发现自己或者身边有人患上抑郁症,一定要及时进行就医,尽早的治疗可以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发生。

学校和老师可以怎么做:

   1. 巧妙暗示,树立自信   老师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及闪光之处,以各种方式:真诚的微笑、关切的眼神、鼓励的话语、看似不经意的表扬等向学生巧妙暗示,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,看到自己的能力,克服自卑,树立自信。

   2.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   老师应引导学生科学地、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,让学生明白我们有别人羡慕的长处,也有自己的不足,学会悦纳自己。

   3. 善于疏导,培养情感   老师指导学生认识各种心理现象,耐心地帮助学生分清积极与消极、乐观与悲观、自尊与虚荣、自豪与自傲等不同心理品质的界限,指导学生通过合理释放、调节升华自己的情感,减少心理压力和紧张感,引导学生学会多方面、多角度看问题,胸襟宽广,能容人容事,情感丰富。

   4. 组织实践,锻炼意志   学校可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,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磨炼,通过积极克服活动中不断出现的困难,进行自我约束、自我调节、自我教育,锻炼意志,形成自强不息、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。让学生在活动中成长,在活动中走向成熟。

   家校合作,齐心协力,关注孩子的性格、情绪、意志、品格、兴趣爱好的培养,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,引导孩子们播种好习惯,收获好性格,享受好人生!家校共育的路很长,让我们携起手来,借助彼此之力共同点亮孩子的心灯,照亮他们未来的漫漫长路!

(责任编辑:夏琴)

联系电话: 监督电话:13311535990 投稿邮箱 chinajcdj@sina.com 蜀ICP备2024088209号-1
中国基层党建网 | 关于我们 | 官方微博 | 广告服务 | 合作加盟 | 网站声明 | 联系我们
中 国 基 层 党 建 网 版 权 所 有 ,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