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践行素质教育理念,同济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李庄分团的六位青年教师,依托自身专业优势,为宜宾市李庄中学校初一年级学子量身打造了“同李讲堂”特色课程矩阵。该系列课程深度融合同济大学学科资源,构建起“高校-基础教育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,通过“学科跨界融合+多元场景应用”的创新教学模式,六位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支教老师匠心独运,设计出涵盖科技人文、艺术实践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特色课程体系,为学子们开辟了充满探索乐趣的第二课堂空间。
现在,让我们共同重温初一年级“同李讲堂”系列课程的精彩瞬间——这些课程不仅拓展了知识边界,更在学子们心中播下了创新思维的种子。
该课程梳理铁路技术的百年跨越,展现交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。课程从铁路的起源切入,追溯从蒸汽时代到现代高铁的演变脉络,解析动力技术革新如何推动运输效率的质变。并且聚焦高速铁路的核心技术原理,阐释中国高铁高效、安全、环保的工程逻辑,以中国高铁发展为范本,介绍其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崛起之路,以及在全球基建合作中的引领作用。课程融合工程实践与时代背景,帮助学生理解交通工程的技术演进规律,培养宏观视野与创新思维,激发对大国重器的自豪感与爱国热情。
该课程从建筑外观的几何形状出发,展示了数学原理在建筑中的应用。课程涵盖了拱桥的美学、结构特点,以赵州桥为例解释拱桥长久屹立的原因。课程还从古建筑屋顶设计的原理,讲解了物理学中“摆线”在其中的运用,并引用了黄金分割比的概念,对中外知名建筑的比例之美进行了评析。该课程帮助学生们拓展了对数学和建筑的认识,激发了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。
《走进德国》作为《欧洲社会文化概览》系列课程的第一节,以拓展学生国际视野、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为目标。课程采用多维度的教学设计,通过“德国社会”“德国政治”“德国经济”三大核心板块,系统性地引导学生认识德国这个欧洲重要国家。课程内容不仅涵盖德国社会生活层面,还深入解析其联邦议会制的政治运作机制,并探讨当前德国经济在能源转型、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下的发展困境。该课程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德国的整体认知框架,帮助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视角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。
该课堂围绕“摄影”主题展开,带领学生们从更加专业的视角重新建构这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话题。课程围绕“成像原理”“曝光控制”“构图美学”三大核心模块展开,通过实物演示、趣味互动等方式带领孩子们走进光与影的艺术世界,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中学生理解专业概念。课堂上,许多同学第一次接触到了“景深”“白平衡”等基本摄影名词,也明白了许多创意照片背后的拍摄原理,直呼“原来我也可以拍出这样的照片”。这堂别开生面的艺术启蒙课,从原理到实操,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,更教会他们更好地用影像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,讲述身边故事。
该课程通过展示动漫与游戏中出现的宝石、介绍自然界中矿物与岩石的种类及其鉴定方法和用途,激发了学生们对矿石研究的兴趣,同时对地质科学有了初步的认识。课程展示了哈利波特、名侦探柯南等典型影视作品、动漫作品和游戏中出现的宝石,并对现实中宝石的分类、形成机理与主要成分进行了简单介绍。课程结合典型地形与山脉,阐述了自然界中三种岩石的外观特征和形成机理。为增强学习效果,课程特别设置了有奖问答环节,将莫氏硬度计中的萤石、石英等矿物发放给学生,帮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与研究自然界中的矿物与岩石。
该课程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,通过生活化案例和趣味互动,带学生们理解计算机视觉、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数据推荐算法三大技术及其应用。通过引导学生们思考“AI双刃剑”,有些同学惊叹于无人驾驶的科技魅力,也有同学敏锐地指出算法推荐可能造成信息茧房。小小辩论赛激发了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,认识到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,也意识到其潜在风险,最后得出需正确对待AI工具的结论。课堂中通过设置“人机辨别”活动,在寓教于乐中体验图灵测试的精妙设计。课程内容既贴近生活又紧跟科技前沿,提升了李庄中学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。
“同李讲堂”不仅如春风化雨般为李庄中学校注入创新教育基因,更以跨学科的知识星火点亮孩子们的求知眼眸——在这里,物理公式不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化身探索宇宙奥秘的密码;生态保护理念突破课本框架,在孩子们心中生根为守护绿水青山的使命;艺术创作打破媒介界限,让想象力在数字与传统的碰撞中肆意生长。
同济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李庄分团团长王振铎说,六名支教老师以专业为笔、以热忱为墨,在基础教育沃土上书写着“知识活化”的生动注脚,让每个孩子都能触摸到知识跃动的脉搏,在多元启蒙中遇见未来职业的万千可能。
(责任编辑:夏琴)